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4_TNSP/
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4_TNSP/

觀點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改變

2009 / 07 / 07
Jim Damoulakis 譯 ■ JENNY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改變
描繪出新的IT曲線並大膽的跟進—在有計畫的狀況下。

  改變是無法避免的。不論是國家政策或是IT基礎建設的趨勢,人們總是渴望能夠有創新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在許多時候,渴望改變是來自於對現狀已經失控的感受以及必須解決目前問題的需求。

  在資料儲存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從被稱為「成長狂飆期(hypergrowth)」的現象中看到因為改變而帶來的問題。這個成長讓資料儲存基礎建設的管理承受龐大的壓力,而且由於以下的趨勢更加惡化了資料儲存基礎建設的管理問題:

? 各式各樣新種類的資料:多元媒體以及其他類型會佔用大量儲存空間的資料(storagehungry data) 已經變為常見的資料。

? 各式各樣新的應用種類:各家公司為了建立競爭優勢紛紛推出新的應用類型,而這些應用有很多是使用Web 2.0的名義所創立的。這些新的應用類型能夠帶出額外的服務層級(service-level)需求以及滿足各種挑戰。

? 在傳統的商業程序中被新增的各種服務層級的要求:觀察未來的科技方向可以協助組織再存活10年,而其中的挑戰是必須針對正確的改變採取行動。以駕駛一艘船為例,從定點A要航行到定點B就必須具備航海技能,並且不停的矯正航線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大概最大的挑戰就是避免選到在3年內就必須大改版的設計。由於技術快速的變遷,享受創新技術和變成白老鼠只有一線之隔。那麼該怎麼設計一個長程的架構?讓我們檢視整個過程並推敲可能的技術方向。

  針對變化進行計畫要趕上並了解技術改革的過程是很簡單的,但是要避免太急躁的深入到技術選擇的路徑,建立需求與目標是很重要的。了解有哪些技術選擇是對的,但是抵擋先選擇特定技術,然後才想盡辦法修改架構去適應這個技術的誘惑也是很重要的。

最少你的查核表中必須包含以下的要點:

? 可擴充性:對於可擴充性,並不是單純指儲存容量而已。針對成長性進行規劃很重要,但是系統可擴充性的其他屬性也是關鍵。效能的可擴充性(Performance scalability),能增加預期中I/O數量的能力並保持管理的一致性,也是設計的要素。同樣地,擴充像是映射(mirroring) 、複製(replication)以及負載平衡這些未來功能的能力也是選項之一,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擴充性,最大容量與可混合的工作量也常被考慮進來,尤其是資料量可能已經是以terabytes或petabytes來計算的時候。

? 恢復力(Resiliency):系統可用性以及可復原性的需求也持續變得越來越急迫,但是他們的可靠度卻是取決於整個供應鏈中最脆弱的環節。適當的透過應用軟體功能(application capabilities),以及其他基礎建設中的元件來滿足資料儲存的恢復力元件,同時以組織的角度建立標準可用性和復原政策是一個有效設計的必要條件。

? 可服務性與支援:新技術不一定都是帶來好的結果,服務和支援可能會成為成功或失敗的因素。直到發生問題需要幫助之前採納先進的技術是美好的事。組織在這個領域的期望是什麼?要考慮的因素包含回應時間、地理區域的涵蓋範圍以及廠商的投入等級。然而大型的知名廠商在這一點而言是提供比較好的優勢,有些使用者回報說小型的新創公司則有提供更多個人化的照料與快速發展的優點。

? 可管理性:在成長狂飆期的時候,環境被要求要能簡易的被組態(configured)與被監視,同時管理者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要能了解像是供應與變更管理的主要程序、設計時的必須要素以及產品選擇。其他的考量還包含像是資料中心分佈這類組織的因素以及對於遠端管理需求的增加。

時代的落幕?

  大約再5 年,資料儲存會開始移向採用虛擬化儲存(virtualized storage)來儲存大量資料:儲存區域網路為主的( S A N - b a s e d )虛擬交換器和裝置、內部虛擬化儲存陣列(internally virtualized storage arrays)、虛擬化NAS、網格或叢集為主(grid- or cluster ba s e d )的系統。當得到大多數分析師的正面回應,並且成功的取得特定領域的市佔率之後,傳統的儲存系統將只會在以商業用途為主的領域中被保留下來。

  公平的來看,幾乎所有資料儲存領導廠商都會提供不錯的企業等級資料儲存方案,不論是效能或是各項先進的功能也都能滿足並符合客戶需求。他們已經成功的結合虛擬化技術(如HDS的US P)、整合多種運行階層(如solid-state及SATA儲存媒體)、增強複製的能力(如EMC的SRDF家族產品),並增加連線(connectivity)的選擇。可以很放心的說目前企業等級的資料儲存已經和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有良好的對應,而且也在創新和穩定性上取得良好的平衡。

  可是在中階等級(midrange level)的狀況就不是那麼明確了。證據持續顯示珍貴的中階複合磁碟陣列控制器(dual-controller midrange storage array)在合理的價格下將會發展成或被取代成更新、高度虛擬化的設計來達成類企業等級(near-enterprise)系統的功能。可以視為有改變需求的指標有:

? 在高容量的RAID磁碟組中有無法接受過長的重建時間。

? 有“inside the box”的渴望,支援不同功能、存取功能和連線需求工作的多層(multitier)組態能力。

? 有大量執行伺服器虛擬化、提供更快速供應(provisioning)、更簡易重新組態與資料重新定位(data relocation)的需求。

? 有要求提供更多先進功能的需求,像是更多樣的複製選項以及跨陣列的協調。

未來就在眼前

  未來中階等級的環境可能會是什麼樣子?檢視目前可取得的產品,我們將可以找出哪些產品的接受度可能會越來越大。

  在中階等級,現在已經可以看到有些傳統中階等級陣列有了下一代的接班產品,像是EMC Clariion以及Hitachi AMS 家族產品。其他系列的接班產品有像是Google以及MySpace公司內部所設計的網格或者叢集為主的平台、針對科學用與高效能電腦運算市場的以軟體基礎(software-based)的叢集以及像是來自IBM的XIV、Isilon、Xiotech以及其他公司的創新硬體產品。由於這些產品差異非常高的設計將是在促進虛擬化並且讓創新的層面跨入更多元領域,包括效能可擴充性、增強的可靠度、快速重建與復原、簡易的管理等。

  服務層級(service-level)的資料儲存將會花費10年或更長的時間來重新思考整個設計。應用程式將會造成越來越高的複雜性與相互依賴性,還有幾乎所有應用程式都會要求的持續運作時間和復原時間,都會被越來越嚴格的要求。這表示某些形式的複製將會運行在服務層級(這幾乎等於表示「每一樣資料」會每天都被備份)。

  由於可用性和復原能力都已經獲得全面的改進,那麼服務層級的主要差別就在於效能;從儲存分層的角度來看,設計的思路將是將效能、連線的相通(aggregate connectivity)與容量整合在一起。像是固態技術(solid state)之類的技術將會成為重要的角色。過分簡易化也是有可能會帶來風險,未來的分層的儲存模式可能會包含以下的層次:

?Tier 0:提供資料高傳輸率的固態技術。

? Tier 1:針對交易導向(transaction-oriented)資料的光纖通道(Fibre Channel)/SAS。

?Tier 2:給其他資料使用的高容量SATA。

  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會有Tier 1,只有2層的模式(two-tiered model)。

  有各種豐富的資料儲存方案可供選擇是相當美好的事。我們正處在市場進行改變的時候,廠商會為各式各樣的顧客創造價格合理並整合出眾多功能的產品。這表示我們必須要能夠做出良好的選擇,整合功能找出符合需求的產品,並且也必須進行一些改變,讓我們可以管控成長狂飆期中的一切。

J i m D a m o u l a k i s 是儲存與基礎架構服務公司G l a s s H o u s e
Technologies的技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