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誤國 – 只做半套的最低價格標

2015 / 03 / 02
侍家驊
誤國 – 只做半套的最低價格標

    幾年前與一位設計師聊到台灣的公共建築,他認為最低價格標,限縮台灣吸取國際建築新觀念、新工法的機會,讓產業原地踏步。

 

    這幾個月接觸了國內的節能產業,驚訝於『最低價格標』,同樣對這個產業產生巨大的傷害。節能產業需要冷凍空調等專業知識、配合行業經驗,才能從設備的調校、搭配恰當的設備組合,進而節省電力或水資源等,更有甚者,還可能增加生產效率。

 

    問題是節能效率看不到、摸不著,投資效益不易評估,以價格當做選購依據時,常常會造成不怕死的廠家得標,對策是修改規格、使用不當的設備,造成效益不佳、甚至無法結案。倒楣的還是業主。

 

    各位資安好友們,這樣的情境與資安服務產業的困境,幾乎如難兄難弟般神似。

 

    前陣子中國時報社論標題是R.O.C. (Republic Of Cheap),企業以cost down為競爭優勢,加上不肖廠商賺取黑心錢,造成劣幣逐良幣,拉垮了整個產業。企業不賺錢當然就是22K的尷尬。相對於政府口口聲聲的為產業加值,是不是很諷刺?

 

    政府推最低價格標,當然有當時的重要防弊考量。方向不是問題,問題是配套不足。雖然,開了最有利標的另一扇門,但是有多少單位敢於選擇這種惹眼的方式? 個人覺得,我們應該增加三個必要的配套方式:

服務廠家的分級: 建立分級的標準,依金額或專案複雜度,對應哪個分級的廠家、甚麼樣的條件下才能進行投標。 
強化驗收: 不該以規格驗收,而是從實際該表現的功能來驗收。讓偷雞摸狗的廠家面對最後結果,而不是承辦單位,自己面對燙手山芋不知所措。 
建立公開黑名單: 有不良記錄的廠家,通報所有公單位,限制其他投標機會,壓縮投機空間。這個機制其實很簡單,只是為與不為。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稽核與管理,任何制度的有效推動,沒有稽核與管理,都會被『人』找到破解之道。台灣真的該讓系統出頭,限制人在系統之下運作。

 

    政府喊產業加值喊了多年,除了輔導服務業之外,看不出其他甚麼做為。產業加值不是產業移轉,而是落實加值的觀念,傳產可以很不一樣、依然可以透過精緻化來加值。政府改變採購的態度,買創新、買專業、買服務,選擇優質廠商,讓追求價值的廠商活的滋潤,健康的廠家自然能凝聚優質人才,優質人才會吸引其他人才,讓人才在台灣活的好、活的自信。

   
政府通常是民間的參考指標,從政府的改變帶動民間企業,一層層的帶動與影響。社會知道什麼叫價值,方能引導出健康的產業鏈。

 

    各位,期待政府改變的同時,能否從你我開始,從買價格到買價值,帶動產業正循環,最後獲利的還是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