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發布《2023年消費者隱私調查》,此年度全球調查研究消費者對數據隱私的看法和行為。今年的調查共訪問2,600位成年消費者,涵蓋全球12個市場,並包含亞太區國家如澳洲、中國、印度及日本。調查發現亞太區年輕消費者較年長者更積極保護個人隱私,51%的18至24歲受訪者曾行使資料主體近用權(Data Subject Access Rights),但僅11%的55至64 歲受訪者曾提出此要求。與全球數據42%相比,亞太區的年輕消費者在保護個人隱私上更為積極。
大多受訪者表示對使用人工智慧的企業失去信心。逾半(52%)受訪者期望政府制定相關法規,以加強保護個人隱私。
人工智慧與隱私憂慮
從購物、串流服務,至醫療保健,58%亞太區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有助改善其生活。大多受訪者(57%)願意匿名分享個人數據,以改善人工智慧產品和所作出的決定。
儘管如此,58%亞太區受訪者對當今企業,如何將其個資應用於人工智慧表示擔憂,59%受訪者因企業使用人工智慧而對其失去信心。企業可以採取適當措施,以獲得或重獲客戶信任,如審核產品和解決方案是否存在偏見,提高透明度並解釋人工智慧如何運作,確保人類參與其中,以及制定人工智慧道德管理計劃。
思科執行副總裁暨法務長 Dev Stahlkopf 表示:「全球都正在關注企業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對待人工智慧。對思科而言,這意味著我們在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時,需要保持對隱私和人權的尊重。」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使用及隱私矛盾
這次調查概述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早期使用情況,以及相關潛在風險和隱私挑戰。生成式人工智慧對不少人而言仍相對新穎, 42%亞太區受訪者表示並不了解生成式人工智慧。
亞太區有16%經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用戶,當中僅55%人表示不會向相關應用程式提供個資或機密資料。這代表其餘45%經常使用的用戶,可能曾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輸入個資或機密資料,全球更有半數經常使用的用戶曾提供這些資料。與此同時,卻有高達87%亞太區受訪者表示,對於所輸入的資料有可能被共享感到「有些擔心」或「非常擔心」。
全球39%經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用戶,曾向相關應用程式提供工作資料;逾30%用戶曾輸入姓名、地址或健康資訊;25%至30%曾輸入財務、宗教或種族、帳號或個人身份資料。
年輕消費者較支持數據隱私
今年,38%亞太區受訪者被列為「積極保護隱私者」:他們關注隱私問題,願意以行動保護隱私,並已付諸行動。例如他們會因企業的數據政策或數據共享習慣,而轉換另一企業或供應商。年輕消費者最為願意以行動保護個人隱私,約一半18至34歲亞太區消費者為「積極保護隱私者」,這一比例隨受訪者年齡增長而下降。總體而言,與全球數據(33%)相比,亞太區受訪者表現出更強烈以行動保護隱私的意向。
與去年的18%相比,今年有23%受訪者曾提出刪除或更改他們的數據,而這比例與年齡有密切關係。39%亞太區18至24歲受訪者曾要求機構刪除或更改數據,而7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則僅有4%提出此要求。
在亞太區,社會對隱私法的認知仍較低,僅44%受訪者認為其了解當地的隱私法。在認為自己了解隱私法的受訪者中,79%相信自己能夠充分保護他們的個人資料,而在不了解隱私法的受訪者中,該數字僅為41%。74% 的 18至24 歲消費者認為其有能力保護個資,而這一比例同樣隨年齡下降,65 歲以上消費者僅有 44%認為其有能力保護個資。
法律和政府的角色
許多消費者期望政府制定相關法規,加強保護隱私。逾半(52%)亞太區受訪者認為國家或地方政府應在保護資料方面擔當主導角色,18%受訪者則認為私人企業應承擔資料保護的主要責任。
思科副總裁、法律副總顧問暨隱私長Harvey Jang表示:「政府通過法案與企業建立信任,消費者亦同樣須採取行動,並負責任地使用科技以保護個人隱私。」
消費者對數據本地化的價值看法不一,大多受訪者都曾聽過該類要求,全球76%受訪者起初認為數據本地化會帶來好處。然而當考慮到成本,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將因而更為昂貴時,僅44%人支持數據本地化。
思科亞太區、日本及大中華區資安業務總經理Yoshiyuki Hamada表示:「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運用人工智慧的企業肩負重擔:在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同時,推動創新並改善生活。思科最新調查顯示,雖然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的使用越來越放心,但仍有不少人因企業使用人工智慧而對其失去信心。因此,企業應採取強效的隱私措施,確保客戶的個人資料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安全保護。企業亦應以偏見審核等方式重建信任,重獲消費者信心。信任的重建不僅是企業義務,更是對於採用人工智慧的企業,取得持續成功至關重要的一環。」
Yoshiyuki Hamada補充:「思科致力協助客戶在雲端優先的世界中實現安全連接,實踐自動化並保持韌性,藉此提高客戶信任,提升其數位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