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顯示,臺灣製造業已成為國際駭客組織的重點攻擊目標。高度整合的產業鏈使資安風險具有連鎖效應,智慧設備與傳統系統並存的環境也使安全防護變得更加複雜,而資安資源不均衡更導致各企業防護能力參差不齊。為此由資安人攜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中興大學資通暨個資安全產學聯盟、
科學園區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 共同舉辦 「2025中部製造業資安論壇」,集結中部產官學界力量,全面回應中部製造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資安痛點與發展需求,促進產業升級與韌性提升。
開幕致詞特別邀請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 許茂新 局長、
台中市政府 數位發展局 林谷隆 局長,以及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蔡孟勳 副主任 致詞。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 許茂新 局長
許茂新 局長表示,中科園區擁有超過 243 家高科技廠商,其中半導體產業占相當比重。隨著 AI 技術廣泛應用,企業面臨更多網路攻擊威脅,提升資安防護能力刻不容緩。目前園區已有 90% 廠商加入資安防護計畫,持續協助企業建立完善的資安防線。
台中市政府 數位發展局 林谷隆 局長
林谷隆 局長進一步指出,配合行政院推動 AI 新時代建設計畫,預計 2040 年創造 15 兆產值及 30-50 萬就業機會。台中市作為全台第二大都市,擁有完整智慧製造產業鏈,從精密機械到 AI 機器人,為 AI 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蔡孟勳 副主任
蔡孟勳 副主任強調,國網中心自 1991 年成立以來,從高速網路發展至超級電腦建置,現已成為台灣重要的算力支援單位。配合「算力就是國力」政策方向,積極協助科學園區廠商建立資安防護技術。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李柏毅 組長 於論壇中分享了今年第二季觀察到的幾項重大威脅:首先是憑證攻擊的興起,駭客竊取數位憑證以偽裝合法身分進行攻擊;其次是軟體供應鏈漏洞持續增加;第三是雲端資源組態設定錯誤導致資料外洩;最後是勒索軟體攻擊手法日趨精進。針對這些威脅,李組長建議企業採取「3-2-1 備份原則」、強化內網存取控管、定期進行資安演練,並積極參與威脅情資分享機制。透過產業間的資安情報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整體防護能力,有效因應日益嚴峻的資安威脅挑戰。
臺中市政打造AI智慧城市 強化資安防護
臺中市政府 數位發展局 林谷隆 局長 以「AI x 永續 x 資安打造智慧新臺中」為主題,分享臺中市在數位轉型與資安防護的成果。臺中市積極將AI應用於市政治理,包括智慧停車、紅綠燈聯網系統及 AI 游泳池安全監控等。其中,AI影像辨識系統今年成功救援一名溺水兒童,因而榮獲人工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臺中通」APP 會員數已突破 174 萬,超越臺中市總人口數,成為全台政府 APP 的獨特成就。
林局長指出,台灣在全球駭客攻擊目標中排名第四,平均每日遭受240萬次網路攻擊,較去年的120萬次增加一倍。勒索軟體攻擊範圍已從傳統 IT 系統擴展至 OT 營運技術系統,甚至連 UPS 不斷電系統都成為攻擊目標。
此外,他提出企業資安防護五大要點:持續強化韌性、避免使用來源不明設備、謹慎登入可疑網站、不轉傳假訊息,以及拒絕不當投資廣告。林局長強調現代資安防護需「以 AI 對抗 AI」,建立主動式防禦機制,並呼籲產官學合作,共同提升台灣的數位韌性與資安防護能力。
四大專家揭露關鍵防護盲點
在關鍵對談中,主持人
中興大學 資通暨個資安全產學聯盟主持人 林詠章 教授 及與談人
金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部 凃佑達 資深經理、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副院長 鄭辰仰 教授、
精誠軟體服務(股)公司 莊旻儒 資深技術處長 與
資策會 資安科技研究所 李榮三 所長 共同分享製造業 AI 技術轉型資安風險管理。
由左至右為:金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部 凃佑達 資深經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副院長 鄭辰仰 教授、資策會 資安科技研究所 李榮三 所長、中興大學 資通暨個資安全產學聯盟主持人 林詠章 教授、精誠軟體服務(股)公司 莊旻儒 資深技術處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副院長 鄭辰仰 教授 表示,生成式 AI 在製造業有三大核心應用:協助工程師快速產生設計圖、透過數位雙生結合 OT 資料進行生產優化,以及整合維修資訊供現場人員查詢。然而,最大挑戰是資料安全問題。企業將研發數據傳送至雲端訓練 AI 模型時,存在技術機密外洩風險。鄭教授建議企業應考慮建置本地化 AI 訓練環境,確保敏感資料不外流,並防範作業人員與 AI 互動過程中的資訊被惡意擷取。
金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部 凃佑達 資深經理 分享實際使用經驗表示,AI 雖然能大幅提高程式開發效率,但同時帶來嚴重的資安風險。以公司內部開發的 10 萬行程式碼為例,約九成是透過AI生成,雖然開發速度變快了,但這些 AI 生成的程式碼常常充滿資安漏洞,像是常見的 SQL 注入攻擊、XSS 跨網站指令碼攻擊、以及程式碼注入等問題。凃資深經理建議企業建立「資安韌性」思維,視資安攻擊為必然事件,重點應放在建立快速復原能力,避免單一系統攻破導致全網癱瘓。
精誠軟體服務(股)公司 莊旻儒 資深技術處長 強調,隨著資安法適用範圍擴大至上市公司,企業需從三方面建立資安防護體系:管理面需要高層承諾與政策制定;技術面需導入防火牆、入侵偵測等控制措施;稽核面則需定期評估與改善。製造業高層可先進行資安健檢,例如弱點掃描和滲透測試,以較小預算評估資安現況,避免在遭受重大資安事件後,才意識到資安投資的重要性。莊處長也提醒,新興威脅如深偽 Line 應用程式能竊取敏感資料,因此企業應建立零信任架構,強化資安意識訓練,並部署 AI 監控系統來即時阻斷異常連線。
資策會 資安科技研究所 李榮三 所長 表示,量子電腦發展迅速,預計 5-10 年內將能破解現行公開金鑰加密演算法,使後量子密碼轉移成為全球資安關鍵議題。隨著美國 2030 年政府採購必須支援後量子演算法,2035 年全面禁用傳統加密方式的明確訂定時程,使各產業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保險業因長期保存客戶資料而風險較高,製造業主要關注營運持續性,醫療業則著重個資保護。由於轉移過程涉及眾多系統與設備更新,建議企業立即盤點資產,評估轉移成本與時程,及早因應量子運算時代來臨。
ESG與資安雙軌並進:打造製造業永續競爭優勢
大自然交易平台 林群貿 董事長
大自然交易平台 林群貿 董事長 以蘋果合作廠商鴻海為例指出,為達成 2030 年淨零排放要求,鴻海已在越南廠區導入綠電,雖僅能滿足 15%的需求,因此該公司還投入紅樹林種植和海藻養殖等碳抵換項目,展現對ESG的積極態度。林董事長強調,明年開始實施的碳費課徵將大幅影響企業成本:積極減碳的企業每噸碳費可降至 100 元,而未達標者可能面臨 300 元的高額費用,建議企業應儘早設立ESG專責人員,有效整合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
中興大學 資通暨個資安全產學聯盟主持人 林詠章 教授 則從資安面向補強,表示傳統製造業多仰賴實體隔離保護系統,但隨著設備聯網需求增加,供應鏈安全已成為新挑戰。美國已規定國防供應商必須於 2026 年前取得 CMMC 資安等級認證,台灣製造業若計畫進入美國市場,需及早準備。林教授分享中興大學團隊運用 AI 技術開發多項資安防護機制,包括 OT 通訊協定異常偵測、產線異常行為監控及設備端點防護等,並協助業者建置區塊鏈生產履歷系統,確保品質檢測和維修記錄等關鍵資料不可竄改。兩位專家均認為,將 ESG 永續發展與資安防護相結合,才能真正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
資安治理:技術防護與企業營運策略的緊密結合
Array Networks 駱介正 資深業務經理
傳統 VPN 連線機制存在安全漏洞,一旦遭入侵,駭客即可任意存取企業內部資源。
Array Networks 駱介正 資深業務經理 指出,零信任架構提供「身分鑑別、設備鑑別、信任推斷」三大核心防護,整合多因子驗證與單封包授權技術,使未授權者無法看見 VPN 入口。系統結合 MAC 位址、CPU ID 及作業系統資訊生成唯一識別碼,依使用者部門、時間和地點動態調整權限,並持續監控行為與設備狀態,發現異常時立即調整權限或強制登出,有效降低資安風險。
SonicWall 張光宏 台灣區總經理
SonicWall 張光宏 台灣區總經理 表示,今年上半年台積電、長榮等知名企業遭受勒索軟體攻擊,顯示製造業已成為駭客優先目標。許多企業主錯誤認為支付贖金比投資數百萬於資安防護更經濟,然而事實上,企業遭攻擊後能夠恢復的資料通常不到一半。張總經理強調,NDR(網路偵測與回應)系統對製造業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投資,能及時識別網路異常行為;同時建議企業應考慮購買資安保險,將部分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降低潛在的財務損失。
京稘科技 林啟瑋 業務經理
京稘科技 林啟瑋 業務經理 則提到,當檔案遭不當刪除或竄改時,往往難以釐清責任歸屬,進而造成企業營運風險。建議企業採用能完整記錄使用者對檔案各項操作的解決方案,包括新增、刪除、修改等動作,同時詳實記錄操作者身分、時間、電腦名稱及 IP 位址等關鍵資訊。透過即時監控機制,系統能在異常行為發生時立即觸發警示,有效防範內部威脅擴散。林經理強調,完整的稽核軌跡不僅能釐清事件責任,還能為管理階層提供決策參考,降低企業面臨內部資料外洩或惡意破壞的風險。
A10 Networks 陳志緯 技術總監
DDoS 攻擊與 Web 應用程式攻擊占整體網路攻擊的 60%,
A10 Networks 陳志緯 技術總監 指出,傳統防禦面臨高誤判率、調校耗時等問題,已難以因應現代應用程式快速更新的環境。新一代 WAF 技術透過智慧型規則結合語意分析來降低誤判率;將 WAF 與 ADC 整合於單一設備以提升效能;並運用雲端威脅情報即時更新防護策略。此外,系統採用行為分析技術追蹤可疑 IP 行為模式,有效避免誤判,同時提供視覺化報表協助快速識別威脅。陳總監強調,這些結合 AI 與雲端的新技術在部署初期即能提供精準防護,簡化維運成本,為企業提供更完善的資安解決方案。
專家們一致認為,製造業在享受 AI 帶來的效益同時,必須同步強化資安防護,建議企業採取零信任架構,確保營運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