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4_PaloAlto/
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4_PaloAlto/

觀點

公雲 私雲 個人雲 邁入個人雲端運算的新紀元

2012 / 09 / 11
李智樺
公雲 私雲 個人雲 邁入個人雲端運算的新紀元

雲端由過去以企業為主的軟體商業行為,將逐漸轉為朝向個人、民生化消費為主的 App 開發程式。資訊爆炸年代將會更加擴大。因為資料既廉價又隨手可得,無意識又持續爆量的截取資料,這就是個人雲端時代的寫照。

App應該提供多少雲端記憶體才足夠呢?

這個有趣的議題其實跟手機照相的畫數,相片檔案大小,以及video streaming 轉存的技術有關。著名的雲端儲存公司Dropbox,它提供個人2G到10G的免費空間,當然它不是業界提供最大雲端空間的廠商,但就跟Facebook提供平台讓廠商開發應用軟體一般,Dropbox靠著這一點,吸引到不少軟體公司替它這種純記憶空間的提供者模式,開發了眾多的應用程式,光靠這一點便讓Dropbox平乏的界面,衍生出多種高產能的使用者應用模式,也造就它能順利站穩這塊市場的龍頭地位,但這種送儲存空間換取客戶登入成為會員的做法到底能持續多久呢?戲法人人會變,很快的市場上就充斥了2G、5G、10G、25G各種不等樣式的免費午餐。一些不耐久等結果的硬體廠商,更是推出隨機附贈雲端記憶空間,造成一堆不連續的資源散落在雲端各處,這一點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應該擁有多少雲端記憶體才足夠呢?其實答案應該是,你要怎麼運用它才是重點。

很多人購買智慧型裝置的目的是上網、玩Facebook而已。或是,就為了玩遊戲值得嗎 ? 上社交網站、用來維繫人際關係值得嗎 ? 還是應該用來閱讀,拿來充實知識比較值得呢?有太多傑出的軟體作品在努力思考如何來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增加我們的產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作息。人們大可盡情的使用各式各樣的App,何必畫地自限,只要多下載一些好的APP,找到合適自己使用的,讓生命活得精采就值得了。

正面效益:知識工作者的利多時代

對知識工作者而言,這是空前利多的一個時代,我們從來就不曾將生活與工作如此緊密的結合著。手機帶來行動的便利,讓我們從此約會不擔心等錯地點而聯絡不上。3G上網則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延伸了工作的時間。我們這些開發軟體的傢伙,既是開發者也是重度的使用者。好處是使得軟體開發的成功率有著空前得躍進。壞處是我們始終主觀的、十分隨興的加入一些使用者用不到的功能。這一點,看似無傷大雅,但卻造成了數以萬計的App陳列在App Store 裡,讓人們實在很難去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產品。如何選擇好的、理想的App呢?

便利第一,能順利增加資料存取的便利性是首要的考量。終極目標,則是藉由好的軟體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習慣,這是建構在「便利第一」之後才可能求取到的效益。反過來問,軟體廠商應該如何開發好的、理想的App呢?回答這個問題恐怕要延續到web 2.0 的響應,也就是使用者介面User Experience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了軟體開發的一個重要軸線,產品的功能似乎都受到好用、簡單的使用者介面所規範,而程式設計人員也無形中必須撥出相當可觀的時間來跟視覺設計人員進行溝通,一同建置產品。

所謂的流程,也多出一條視覺、操作的設計流程,另一個流程則是程式的邏輯流程。軟體的開發又多添更多的變數了,這一種變化,無形之間助長了敏捷開發及Scrum 開發模式,也讓CMMI的專案開方式很難再存活下去。這一點十分有趣,過去的專案開發,我們是千方百計的對抗需求者的改變,希望它變越少越好,但近代的敏捷式程式開發,卻是還沒開始寫就在想著它會如何改變。

個人雲端系統,哪裡買?

這一點跟公有雲或是私有雲的販售方式大不相同,沒有公司在賣這個,可以肯定的不久的將來會有,而且市場會很熱門、熱鬧。但是目前卻還在起步階段,如果現在就想要,必須自己兜。個人雲端系統,很難兜嗎?其實,一點也不難。你只要用心想想如何才能讓自己隨處都能取得想要的資料?運用手邊現有的設備是否就能達成隨時都能存取到已經取得的資料呢?(請參考圖1、個人雲端系統概念,Information access anywhere any time.)你可以基於這二個問題來著手進行建置你的個人雲端系統。很快的你就會發覺,有許多應用程式可拿來使用,而且他們都同時擁有多種裝置上的版本,讓你隨著不同情境運用不同的裝置都能隨手使用它們。更過癮的一點,就是他們幾乎都不用錢,只有在你真正想升級成為專業的使用者時才須付費。但不幸的是,你可能找不到一種讓你完全滿意的軟體,它可以真正涵蓋你所有的需求。也就是說,大部分的App軟體,他們不是缺少編輯功能,就是實在很難操作,而且做不到的事一大堆,真的很難如你的意思。最終的選擇,當然就是自己兜了! 

個人雲端為共用照片和視頻的設計,使用搜尋和資料串流可以從任何接入網際網路的個人電腦和多種類的智慧裝置。這是網路上對個人雲端的普遍定義,跟雲端運算一樣,個人雲端也很難只給出一種定義,隨著科技技術的轉換,它的定義也持續的改變著。但大多數的定義在基本上,還是把它看成一個小型的伺服器。它是用來儲存個人的資料,並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讓使用者可以在任何的地點任何時刻都能夠存取得到他所想要的資料。圖1中那一大塊的雲,上面標示著的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雲端服務,所指的是如 E-mail 或是Google map之類的公用服務。下面,是使用者可以以各種智慧裝置連線到雲端呼叫它所要的SaaS服務。紅色圓圈所涵蓋的正是我們所謂的個人雲端負責儲存資料的小型伺服器。右上角則是個人在進行行動式的雲端存取動作。右下方則是Continue Streaming的時間軸(time line) 示意圖,它在描述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家裡的活動、在辦公室的活動及在其他場所的活動,共同構成了以時間軸為主的、持續的資料儲存體,所以稱之為Continue Streaming,意味著資料的抓取是不受地點與裝置的區隔的。所以個人雲端系統可以讓我們:
● 可以把大量的資料儲存在家中的小型伺服器裡。
● 讓我們整合了身上多種裝置裡的CPU運算。
● 讓我們藉助於公有雲上的多樣化服務,形成了混合雲的世界(Hybrid Cloud)。
● 借助各個智慧裝置上的App 達成自動化的存取動作。

 

圖1、個人雲端系統概念

 

 

負面效益:裝置快速更迭的隱性成本

我們應該擁有多少智慧型的裝置才足夠呢?產品的替換週期那麼的短暫而快速,我們應該追求這些新的版本、新的硬體嗎? 這是個新科技不斷飛馳的時代,而且;廠商跟你一樣害怕這種可怕的競爭,但不幸的是,只要他們可以做到,產品的週期還是會一直被壓縮的。即使這些個版本更新實在不符合經濟的效益,但他們都知道提前發佈新產品是對付競爭對手最好的方法。所以新的版本通常會在我們不預期的情況下閃電般的上市,這當然也是打擊對手的最好策略。但這個成本應該轉嫁到我們身上嗎 ?

人們很容易在Web 2.0的聲色誘惑下,而忘記了這些智慧型裝置的本質是用來協助我們、便利我們的生活的。但我們經常可在捷運上看到,從上車開始一直到下車為止,那些個年輕的手持裝置愛用者,即使在通訊品質不佳的環境下,仍然堅持要收完一封Email或是看完一個網頁。這種把時間浪費在等待連線傳輸完整資料的情境,實在是太愚蠢了。白白浪費時間在等待連線「資料傳輸中…」的畫面下。理論和實踐看似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明顯的告訴我們是有相當大的不同,「連線」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事情,訊號品質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表現的一樣好,迅速與不斷的獲得資訊是理論上理想的狀態。但實質上,使用者應該視環境的狀態,針對靜態的資訊與動態的資訊做好區分,適時適地的恰當運用資訊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事。所以我的解決方案是,盡速架構好個人的雲端系統,從這裡開始享用你的個人雲端解決方案,然後在依據這個系統是否能夠高效能或維持一定效能的前提下,來做為替換某一個元素的基準。

網友越多,資訊外流的機會越大

資訊的流通帶來了隨處可得的便利情境,但也換來了眾多安全上的顧慮。其中尤以社群網站最叫人憂心。當你(妳)在 Facebook網站上加入了超過數百位朋友的時候;老實說,恐怕沒有人能夠好好的管理這一群友人的行為,當然,也不可能要他負責(網路上的友人一詞,已經被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站重新下了定義)。因此,友人成了最可能無心傷害你的網路掮客。我們就以Facebook社交網為例,你的這一群網友,可能大部份都未曾謀面過,也不至於會彼此傷害。但只要其中有一位運用他的Facebook帳號進行任何網站上的認證行為(註冊或僅僅是sign up的動作),則你在Facebook上頭的資訊就可能會被在這網站上讀取到。他(她)可能只是圖一時的方便,減少在很多需要重複輸入登錄資料,乾脆直接點選Facebook作為登錄認證(這類在認證區域加入可以Facebook作認證的網站比比皆是),結果是間接的交出了他所在的Facebook網站的所有友人的存取權限,真是無心之過,但也顯示出資訊社會下安全的重要性。

結論

《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一書中,作者記述著我們可以如何時時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點滴,供未來查詢回顧的運用。而今天的我們似乎已經超越了這個情境,資料不斷的湧進生活,製造了過多的資訊,我們將這些資料一一儲存起來。但收集過多了的資訊,反而會叫人不知從哪裡來回憶起?這種過度數位化收藏的結果,很容易讓人類變笨。由於我們大量依賴App的便利運作,這會無形中減少了自己消化思考資訊的時間,但有一個特殊的單字能夠具有對抗這種情況的能力,那就是「Curation」(Google 把這個字翻譯成策展,但「修飾」這個說法較好了解),它擁有對抗變笨找不到想要資料的能力,針對重要的資料,不管是人、事、時、地、物,請用腦筋去修飾一下他們,讓資料成為較有意義的資訊,讓他深入我們腦海,自然一舉數得,腦袋沒閒著自然不會變笨,資訊也可增值容易回顧,真是一舉數得。當然了,我們也可以用App來修飾囉!


本文由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TWCERT/CC)提供;TWCERT/CC網站:http://twcertcc.org.tw/

作者現任崴峰股份有限公司系統架構師,由TWCERT/CC委任撰稿。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感想,歡迎來信交流:isnews@newera.messefrankfu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