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登入資安人
若您還不是會員,請點選下方加入會員
忘記密碼
加入資安人會員
登入
新聞
觀點
專題
解決方案
活動
訂閱電子報
資安人粉絲團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合作詢問
隱私權政策
香港商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台灣傳媒分公司
110 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六段288號8F
886-2-8729-1099
新聞
觀點
專題
解決方案
活動
訂閱電子報
登入
登入
訂閱電子報
新聞
觀點
專題
解決方案
活動
新聞
您現在位置 : 首頁 >
新聞
疫情加速數位詐欺演進,數位詐欺事件增加35%
2020 / 12 / 01
編輯部
SAS與國際數位金融調查機構Javelin,攜手探討新冠肺炎前到各國封鎖重啟經濟活動期間,全球商業詐欺手法的變化。調查顯示,疫情確實加速數位詐欺的演進速度,全球支付業者指出詐欺事件增加了35%;美國非面對面交易詐欺率來到3.1%;歐盟刷卡詐欺率增加了13%且將近 80%是與數位交易相關。線上購買及到店取貨,成為主要攻擊目標,手法包含竊用支付憑證及架設錢騾網路等。詐欺罪犯也善用社交工程,如電子郵件、文字訊息等通路的網路釣魚手法來規避詐欺管制措施,使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詐欺過程。
亞太地區過往現金交易接受度高,也因技術先進數位商務行為並行。而疫情爆發後,數位支付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幾個新興詐欺手法如下:
在新加坡,罪犯利用疫情間消費者渴求加速取得資訊的心裡,誘使下載看似提供聯繫追蹤,但其實用於盜用帳戶的應用程式(App)
印度WhatsApp新增行動條碼功能可用於特約商店及點對點支付,罪犯利用網路釣魚文字訊息要求消費者驗證PIN碼時,擷取行動條碼螢幕截圖傳給罪犯使用,隨著疫情爆發,行動條碼的手法還透過網路在國外進行。
疫情前日本已遭逢嚴重數位詐欺事件:2018年底日本Paypay電子支付推出20%退現活動,結果10天內經費用罄,因為罪犯將偷來的卡片憑證載入 PayPay 中,導致該活動高達9 千萬美元的退現金額損失。
對此,SAS台灣陳愷新總經理提出觀察,新冠肺炎讓世界更看清楚數位時代的詐欺風險-詐欺已從單一通路轉移至「全通路」進行滲透。現有的批次交易監控方式已不敷使用,他強調:「關鍵是需要著手將身份管理和交易監控相結合,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移轉至『即時』風險監控。」
針對台灣現況,陳愷新也建議金融服務機構:「不該只把詐欺防制視為單純的防止損失,而是協助企業能『大膽發展各類創新數位交易型態』的即時詐欺偵測中台防護機制。現在起,對『即時』資料掌握度愈高的組織,將有更多可用於制定創新決策的籌碼,這是能在數位時代保持領先優勢的關鍵。」
為了建置有效的即時詐欺偵測中台防護機制,報告直指組織需要革新詐欺管理生命週期,並提出以下建議:
「即時」(Real-Time)計算交易的詐欺風險,摒棄事後或批次監控。
針對非貨幣交易或低風險交易,如採用批次處理監控,會減少實際損失之前,防止高風險活動的可能性。
建置共用的智能監控機制
,將所有支付方式的決策集中制定,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審核所有客戶與銀行交易的通路管道。一般而言,許多系統都會要求交易授權;然而,交易應全數傳送至同一個智能風險評分引擎進行比對與評分,以供歸戶案件管理、自動終止交易行為以及聯絡消費者並減少誤判所引發的負面結果。
使用關聯分析識別詐欺案件的共犯結構
,並在詐欺集團攻擊支付系統時確認。找出共同點有助於確認個資外洩事件如何發生,並確認是否應重新核發支付方式。
擴大詐欺調查,納入反洗錢偵測
,並識別高風險錢騾帳戶以及在不知情情況下參與洗錢活動的消費者。使用異常偵測功能,結合整個企業的即時與歷史資料,識別犯罪活動。
報告最終提醒,數位詐欺防制每一個層面所需的技能不同,其中涉及調查能力、軟體開發與策略。因此組織內部以往從未曾合作過的團隊,現在將以情資整合中心的形式團結一致,分享必要資源、知識與策略,以便遏止各種詐欺形式。
WhatsApp
日本Paypay
反洗錢偵測
最新活動
2024.12.19
2024 企業資安前瞻論壇 : 迎向複雜資安威脅的新時代
2024.12.19
數位轉型與資安未來-打造企業級基礎設施、網路安全與API管理
2024.12.20
『Silverfort Essential︰統一身份保護平台套件』 網路研討會
2025.02.15
2025年ipas資訊安全工程師(初級/中級)-能力培訓班
看更多活動
大家都在看
多家依賴 CDN 業者提供 WAF 服務的企業用戶因設定不當暴露於資安威脅
新型釣魚攻擊手法:利用損壞的 Word 文件躲避資安檢測
美國CISA示警Zyxel等品牌之網路設備遭受攻擊中
大規模採用中國光學雷達設備 恐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Q-day」來臨! 雲端遷移成企業資安關鍵
資安人科技網
文章推薦
中華資安國際再獲Frost & Sullivan 2024台灣年度最佳資安服務公司大獎
研究:雲端容器平均存在超過600個安全漏洞,成為軟體供應鏈最薄弱環節
物聯網裝置資安風險升高,多數組織單位未完整盤點設備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