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4_Retail/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gNK5tN4nRb-S6iNHQ8T4RkGwtqyzFHCn_CXNEeFZiKBvj2w/viewform

新聞

疫情加速數位詐欺演進,數位詐欺事件增加35%

2020 / 12 / 01
編輯部
疫情加速數位詐欺演進,數位詐欺事件增加35%
SAS與國際數位金融調查機構Javelin,攜手探討新冠肺炎前到各國封鎖重啟經濟活動期間,全球商業詐欺手法的變化。調查顯示,疫情確實加速數位詐欺的演進速度,全球支付業者指出詐欺事件增加了35%;美國非面對面交易詐欺率來到3.1%;歐盟刷卡詐欺率增加了13%且將近 80%是與數位交易相關。線上購買及到店取貨,成為主要攻擊目標,手法包含竊用支付憑證及架設錢騾網路等。詐欺罪犯也善用社交工程,如電子郵件、文字訊息等通路的網路釣魚手法來規避詐欺管制措施,使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詐欺過程。
 
亞太地區過往現金交易接受度高,也因技術先進數位商務行為並行。而疫情爆發後,數位支付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幾個新興詐欺手法如下:
  • 在新加坡,罪犯利用疫情間消費者渴求加速取得資訊的心裡,誘使下載看似提供聯繫追蹤,但其實用於盜用帳戶的應用程式(App)
  • 印度WhatsApp新增行動條碼功能可用於特約商店及點對點支付,罪犯利用網路釣魚文字訊息要求消費者驗證PIN碼時,擷取行動條碼螢幕截圖傳給罪犯使用,隨著疫情爆發,行動條碼的手法還透過網路在國外進行。
  • 疫情前日本已遭逢嚴重數位詐欺事件:2018年底日本Paypay電子支付推出20%退現活動,結果10天內經費用罄,因為罪犯將偷來的卡片憑證載入 PayPay 中,導致該活動高達9 千萬美元的退現金額損失。
對此,SAS台灣陳愷新總經理提出觀察,新冠肺炎讓世界更看清楚數位時代的詐欺風險-詐欺已從單一通路轉移至「全通路」進行滲透。現有的批次交易監控方式已不敷使用,他強調:「關鍵是需要著手將身份管理和交易監控相結合,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移轉至『即時』風險監控。」
 
針對台灣現況,陳愷新也建議金融服務機構:「不該只把詐欺防制視為單純的防止損失,而是協助企業能『大膽發展各類創新數位交易型態』的即時詐欺偵測中台防護機制。現在起,對『即時』資料掌握度愈高的組織,將有更多可用於制定創新決策的籌碼,這是能在數位時代保持領先優勢的關鍵。」


為了建置有效的即時詐欺偵測中台防護機制,報告直指組織需要革新詐欺管理生命週期,並提出以下建議:
  • 「即時」(Real-Time)計算交易的詐欺風險,摒棄事後或批次監控。針對非貨幣交易或低風險交易,如採用批次處理監控,會減少實際損失之前,防止高風險活動的可能性。
  • 建置共用的智能監控機制,將所有支付方式的決策集中制定,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審核所有客戶與銀行交易的通路管道。一般而言,許多系統都會要求交易授權;然而,交易應全數傳送至同一個智能風險評分引擎進行比對與評分,以供歸戶案件管理、自動終止交易行為以及聯絡消費者並減少誤判所引發的負面結果。
  • 使用關聯分析識別詐欺案件的共犯結構,並在詐欺集團攻擊支付系統時確認。找出共同點有助於確認個資外洩事件如何發生,並確認是否應重新核發支付方式。
  • 擴大詐欺調查,納入反洗錢偵測,並識別高風險錢騾帳戶以及在不知情情況下參與洗錢活動的消費者。使用異常偵測功能,結合整個企業的即時與歷史資料,識別犯罪活動。
報告最終提醒,數位詐欺防制每一個層面所需的技能不同,其中涉及調查能力、軟體開發與策略。因此組織內部以往從未曾合作過的團隊,現在將以情資整合中心的形式團結一致,分享必要資源、知識與策略,以便遏止各種詐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