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於3月12日正式宣布啟動「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旨在加速推動智慧醫療與醫療數據標準化,促進跨院合作與新技術應用。在啟動儀式上,政務次長呂建德與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長李建璋共同闡述了此平台的重要性及發展策略。
政務次長呂建德於致詞中強調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化的重要性。他表示,雖然各醫院使用不同系統,但透過FHIR標準可實現資料交換及標準統一。「現今內閣定位為『AI系統內閣』,結合台灣堅強的硬體實力與AI技術,將能推動醫療領域更上層樓。」呂次長表示。
他特別指出,醫療資訊標準化是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11大策略中的重要環節,未來將持續與資訊處及相關單位合作,精進台灣的醫療資訊整合與應用。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
現況挑戰:醫療資訊碎片化
資訊處長李建璋以「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為切入點,說明雖然臺灣醫院已實現電子化,但因各醫院系統不相容,病患在不同醫院間轉診時,醫療資料仍需依賴紙本輸出、光碟燒錄等原始方法傳遞。「這正是臺灣2025年電子病歷的現狀,雖然有網路,但醫院電子病歷不相容,導致資料交換還是依賴原始方法。」他說道。
李處長指出,臺灣醫療與IT產業是國內兩大優勢領域,結合兩者的關鍵在於建立統一標準。目前臺灣電子病歷系統面臨三大問題:資料不統一(病人資料無法流通、跨院轉診困難)、規則不統一(重複撰寫健保申報規則、品質指標不透明)、應用程式不統一(AI技術僅能單一中心使用,無法擴散全臺)。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長李建璋
因此「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將以資料統一、規則統一及應用程式統一的核心策略推動醫療資訊標準化進程。
1. 資料統一:導入FHIR標準,確保醫療數據互通
呂次長表示,引進美國已廣泛應用的FHIR系統是首要任務,統一電子病歷格式,確保醫療機構間的數據互通。李處長補充說明FHIR標準對醫療資訊的重要性,比喻其就像網際網路世界的HTML、HTTP一樣關鍵。「FHIR就是醫療資料交換的標準,有了這個東西,大家用不同的作業系統平台,但有共同的標準,我們就可以像網際網路一樣自由交換資料。」
本計畫將全面導入FHIR標準,並搭配三大國際醫療標準(LOINC實驗室數據標準、SNOMED CT臨床術語標準、RxNorm藥品處方編碼標準),使醫療數據能夠跨機構順利交換。目
2. 規則統一:導入CQL技術,提升醫療品質與行政效率
呂次長強調導入CQL (Clinical Quality Language)技術,建立規則資料庫,統一健保申報、醫療品質評估和診療規則的重要性。李處長進一步解釋:「CQL是一個更簡單的語言,甚至連醫生不用經過很複雜的訓練,看這個程式語言的英文寫作就大概知道這個在做什麼事情。」
透過CQL,醫療機構可自動檢查診斷與處方是否符合規範,確保醫療決策標準化,減少錯誤並提升行政與醫療服務效率與病患照護。此技術將提供智慧臨床決策支援(CDSS),規範給付標準,並確保診療符合最新實證醫學。
3. 應用程式統一:打造AI醫療應用程式生態系SMART on FHIR
李處長說明:「我們現在台灣有很多年輕人對智慧醫療有熱情有理想,用了AI大語言模型,會看CT、會幫你寫作,但在台灣卻沒辦法施展開手腳,因為有五十幾個電子病歷系統,每一家都要重新安裝,格式都不一樣。」
為確保不同AI應用程式能無縫整合至醫療系統,衛福部將導入SMART on FHIR標準,統一開發規範,標準化AI醫療應用環境,提升電子病歷互操作性,並促進AI創新與商業化。
此外,李處長公布了「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網站(https://medstandard.mohw.gov.tw/)上線,整合了所有標準、工具、教育和官民協作的園地。「這個網站希望大家會後進去好好探索,記錄了我們在這段時間所有工作收集的工具。這個網站不是屬於衛福部,是屬於大家在醫療資訊工作的人,你們要提出任何標準、做任何規則,大家就可以放出來共享。」
未來願景:推動臺灣成為全球醫療數據整合領導國
「我們要打造真正的醫療資訊軟體強國,要有三件事:訂標準、建平台、生態系。」李處長總結道。透過導入國際醫療數據標準、AI數據轉換技術,並建立規則圖書館與AI醫療應用程式市場,臺灣將進一步推動智慧醫療與跨國合作,為全球醫療數據整合樹立標竿。
未來,「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將持續優化數據標準化與技術應用,確保醫療數據無縫流通,提高醫療品質與效率,推動臺灣成為全球健康數據整合領導國,提升國際競爭力,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