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是企業IT的熱門議題,除了採用公雲服務以外,倘若企業IT決定自建私有雲,勢必會改變現有資料中心的架構,日前,台達電子舉行《打造節能的新世代資料中心》論壇,探討雲端資料中心的變化。
會中,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表示,在談雲端資料中心之前,企業必須先釐清虛擬化與雲端間的差異,虛擬化可視為邁向雲端運算的開始,但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虛擬化 / 虛擬主機若還不能做到彈性、自助、照表計費,就不能算是雲端運算。
由於雲端運算強調的是動態配置,視系統/AP需求彈性增減運算效能,因此機器之間的負載必須做到相互分享,而不是獨立負載。當機器之間的負載可以分享時,總容量就不用留那麼多,所以企業要改變傳統資料中心的建置觀念,以前可能投入全部資料,建立1個Tier 4的資料中心,如今則應改成2個Tier 2的資料中心,不僅降低成本,又能做到異地備援。
翟本喬強調,企業習慣在同一個資料中心內準備足夠的本地冗餘(redundancy),以確保業務運作不間斷,卻忽略了一點,倘若遇到不可抗力的災害,如:失火、淹水…等,再充足的本地冗餘也發揮不了作用,用異地備援取代本地冗餘,才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另外,雲端資料中心的採購規格也會不同於以往,以前可能針對每台機器開獨立規格,要多大核心、儲存空間要多少、總共幾台伺服器…等,如今在雲端資料中心的架構下,企業採購要開的是總規格,總共要多少核心 / 記憶體 / 儲存容量 / 對外的網路流量…等,而不必去管使用什麼廠牌或是需要幾台伺服器,換言之,在採購時,企業要關心的是整體系統如何設計,而不是擔心其中元件的問題。
彈性與動態配置是雲端運算的基本精神,墊基在這個基礎下,雲端資料中心有2個不同於以往的建置觀點,用異地備援取代本地冗餘、採購要開總規格,關於更多次世代資料中心的討論,請見《資安人》雜誌86期「五大網路驅動力 轉型中的資料中心」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