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五大網路驅動力 轉型中的資料中心

2012 / 08 / 06
吳依恂
五大網路驅動力  轉型中的資料中心

近來,《暗黑破壞神III(以下稱D3)的上市,讓台灣的遊戲迷們心情大起又大落,好不容易買到,才發現根本玩不了,這件事情也引起台灣遊戲迷的反彈。在台灣D3上市最新說明裡面,便提到「……台灣玩家對《暗黑破壞神III》的熱烈反應已對台灣與亞洲伺服器之間的公用網路頻寬造成壓力導致額外的排隊。……我們已持續和區域的電信業者共同監測及解決問題,以期找到能為我們玩家增加頻寬的解決方案。

 

D3的例子裡,雖然他們考慮到了伺服器的數量可能不足,因此還特地多加採購(雖然最後還是不足),卻未想到網路頻寬的不足,台灣HP關鍵設施服務業務開發經理陳冠宏說,網路頻寬的問題非一蹴可幾,網路的進與出都需要配合,在局端的建設不足,例如臨時要增加網路卡、線路,都需要時間。許多資料中心的設計,並沒有考量到未來的擴充性,例如國外的資料中心往往預估使用10年,但台灣的資料中心卻可能必須使用到20年之久,若在規劃設計之初未能考慮到其彈性架構,後續修修補補的疊床架屋可能將付出更多成本,卻仍不敷使用。

 

網路世界、行動裝置的改變,也帶來新的挑戰與需求。下面列舉一些首當其衝的產業需求:

 

1.      Green、成本考量:

在台灣的油電雙漲策略之後,許多CIO紛紛都受到來自企業主的壓力,該如何有效降低資料中心成本?

 

近年來資料中心的硬體設備支出趨於穩定,但是在資料中心架構越趨複雜的狀況下,管理成本卻會持續增加,其中包括管理的範圍增加、安全等級的疑慮、維運團隊的專業等問題,再加上電力維運成本上漲等問題,陳冠宏說,例如因此他認為,下一世代的資料中心(NGDC, Next Generation Data Center),除了要能夠模組化以彈性運用以外,還必須要能夠考慮到Capex(資本性支出)/Opex(營運成本),過去CIO們是以IT的思考為導向,現在則是必須更傾向於企業主的經營層面思考。主要是包括彈性的備援機制、在硬體設備的配置上密度更高、因應未來設計升級改變的容錯性、從設備到應用程式乃至安全等的全面管理協調性、從服務等級需求和成本考量上具備模組化的變動性。


 

另外像是過去,企業的資料中心備援機制多半因為成本過鉅因而難以有效利用。近年來有更多的企業,基於成本考量,也必須將備援資料中心更有效的運用,F5台灣區技術經理林志斌說,透過網路流量控管的資源分配,可以在網路層、應用層之間優化,做到更多資料中心的資源運用。備援資料中心被要求同時提供服務,而非僅作為備援之用的資料中心,但是,這之間的資料中心溝通其實並不簡單,需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才能做到這種Active/Active雙中心架構,因為不是所有應用程式都能同時提供這些服務,這與應用程式寫法也有相關,所以需先將應用程式分級、分類,如果應用程式不能配合,可能會需要改寫等等。例如某些產業在開發應用程式時,為了開發簡單化就僅支援固定IP,當年只有一座資料中心時沒有問題,當資料必須要在兩座資料中心流動時,可能就必須改寫成支援域名的方法。

 

 

2.      資料流大增,網路不敷使用。

IDC台灣市場分析師吳乃沛也談到:「雲端運算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不管是積極佈建融合式運算 (converged computing) 資料中心的大型企業,或是評估公有雲服務的中小企業,都將面臨網路流量增加的需求。企業將進行網路基礎架構或資料中心的升級或優化,進而帶動網路設計與整合的服務。」舉例來說,大型企業如金控公司,目前都在做資料中心的優化升級、加頻寬,把X86電腦升級、Storage虛擬化等,一步一步將產業更朝精緻服務化邁進,另外像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目前也都考慮採用公雲服務以降低成本,但這才發現內部的基礎網路建設不足,若不升級也很難良好運用公雲服務。


台灣企業多有前進國際的遠見與規劃,因此可以說是有計劃的升級網路基礎建設,每年固定編列預算,較不會受到市場潮流或景氣而變動。而資料中心過去從伺服器的虛擬化,漸漸開始要走到Client端,吳乃沛說,使用者體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無論是要作桌面虛擬化或是投入更多App的開發應用,都需要頻寬的升級,至少不能影響到整個運用的效能。尤其在桌面虛擬化的佈署應用上,網路速度必須要夠快,否則會造成前端運用的延遲。


例如金融業原有許多Web應用程式,未來行動裝置普及後,開發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而整個開發過程,也必須經過不斷的測試、修改,大量測試機的需求,也讓資料傳輸速度成為重要關鍵。她認為,網路頻寬的優化與升級,做的是整頓的動作,倒不一定是去買大量網路硬體,例如透過系統整合商的規劃,列出連接埠清單,看連接埠可以怎麼接?如何改?這些都需要畫圖、確切的列規格等,有時也可能是企業內部的IT人員自己來進行。因此,她認為台灣企業的雲端資料中心正在逐漸轉型,管理與服務是現階段企業較多的考量,在虛擬化越深化及現今經濟狀況的考量下,企業會更偏向透過優化、全面性調整、升級為主,以更低成本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除了在製造業有跨國資料傳輸需求以外,處理的圖檔資料也越來越大,已經有些走在前端的產業,如電信業、金融業開始慢慢意識到客戶服務的重要性,講求服務、品牌。陳冠宏提到一些產業變化,如電信業不僅為了因應外商租賃資料中心的需求,也更加注重App帶來的加值服務,例如針對中小企業提供公雲服務與商城的需求。如在國內併購本土銀行的外商金融公司,亦需要符合本土法規,再加上跨國公司的國際需求,這些都是產業逐見面向服務業轉型時,對下一世代資料中心的驅動力。

3.      突如其來的網路流量,需快速化自動因應。

下一世代資料中心一般需具備可適性Scalability(VirtualizationConsolidation)、可用性Avaliability(StorageCluster)、管理性Management(AutomationSecurity)以及環境控管Environment Control(GreenPower)等要素。儘管,國際大廠多能提供以上選項,但以目前而言,台灣大多數企業之進程仍在Scalability的階段,不過,與網路交易尤其相關的業務,則必須走在大家之前,例如台灣已有證券業開始將正式系統應用轉到虛擬化機器上去,林志斌說,由於過去原有的架構無法應付大量訂單、突如其來的流量,為了能夠更快速的因應業務需求,證券業開始更進一步的走到Capacity On Demand」,這是一種作業流程自動化的過程之一。

 

當應用系統負載一下子過多,或因著業務需求有突如其來的網路流量時,往往都讓提供服務的企業措手不及,並引來客戶抱怨。尤其當管理網路與應用程式開發的人員,還不屬於同個團隊時,整個溝通的檢核機制也會變得冗長,流量可能已經改變或跑掉。林志斌以曾接觸過的電信產業為例,檢查完最快也要花去兩個小時。他指出,虛擬機器只負責產生資源,傳統上必須透過人為稽核檢查與設定,確保該虛擬資源可以與前端實體伺服器(Web/AP/DB Server)連結使用,例如需先花時間檢查伺服器是否正常開啟、在網路曾取得IP、確認其相關的應用、是否能夠連到後端的資料庫作交易等,即使虛擬機器自動虛擬出新資源,但前端網路設備仍只認得舊有資源。而現在中間的介接已可透過API來做,能達到虛擬機與實體網路應用層的整合自動化。

 

 

4.      電子交易日趨盛行,加密憑證運行造成效能問題。

在資料中心的虛擬化過程,從剛開始需先規劃哪些資源可以虛擬化哪些不行,到設備的整合,其上面運行的資源進行即時的調配,再走向資料中心間的溝通,最後是真正的公雲、私雲等階段。整合網路層與應用層的管理工具,可以說是目前在下一世代資料中心持續推動當中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案,是串連前後端設備的自動化溝通平台。

一般而言,為了達到虛擬化,所消耗掉的效能並不少,因此如果可以透過優化,便能卸載部分流量,使得虛擬機可以再多切割出幾個作業系統,這也都有助於在虛擬化成本的降低。又例如,當負載平衡設備介於網路層和應用層之間,屬於一個策略控制點的角色,比如支援GoogleSPDY第七層協議,則可以降低使用者存取Web伺服器的負載近年來電子商務交易盛行,SSL加密憑證也已經升級到2048位元,對網路處理效能造成衝擊,造成嚴重的效能問題,尤其是當流量小時還沒關係,流量一大,問題就相當嚴重,而現今絕大數需進行電子交易的產業都會面臨到這樣的問題,這時透過額外SSL加速卡的幫助,亦可不必大量擴充現有硬體設備,整體網路架構的優化可以說是在整頓IT環境的一環,既撙節支出又能持續推動虛擬化架構。

 

5.      網站需優化 因應行動裝置業務發展

行動裝置的盛行,也帶動電信業與金融業不得不前進,提供更優質的網路服務,在於行動裝置的盛行。由於資料流不再受區域限制,尤其是電信、金融業也已經開始重視開發資料交易的應用程式,不僅為了留住客源、提供便利性、因應效率,包括相當重要的證券搓合都是透過網路來進行,然而行動裝置對後端的資料中心負載及安全性造成的影響,是相當重大的。林志斌說,過去頂多坐在辦公室下單, 在名稱解析伺服器上還有快取伺服器可在Local端支援,但行動裝置上卻沒有這塊優勢,每一個連線就重新發出一個請求,造成DNS伺服器很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資料中心必須不斷的擴容,隨著資料流越來越大,硬體設備卻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必須要透過優化來發揮最大效益,否則每當使用者換一個頁面、點一個聯結,DNS伺服器受不了時,即使是後端伺服器能使用也沒意義,僅是透過行動裝置瀏覽原有網頁就會相當慢速。

他舉例去年就遇到一個金融業客戶,由於VIP客戶在行動裝置瀏覽網頁的使用經驗不良,而面臨到必須優化網站的問題。既然行動裝置可能因為3G網路有著地域性的問題,企業網站若又沒有經過優化,連網速度就會更慢,因而造成業務上的流失。他說,只要後端的模組準備好,可依使用者存取的裝置,因而提供不同的後端資料環境,做好網路層優化,內容層就會優化,可以針對慢速網路,快速傳遞資料給使用者,達到良好服務體驗。

 

結論:

不可諱言的,雲端的議題即使談了很久,台灣絕大多企業仍在伺服器整合階段,但為了不要無限制擴張,則可以透過網路層與應用層的整合來節省管理成本,並且也看到,以網路業務為主或提供網路服務越來越多的幾個產業,已漸漸走向更上層的整合,除了底層的伺服器整合之外,在實務的應用上,甚至在網站資料流的優化上,下更多工夫。我們可以說,在下一個世代的資料中心,必須增加更多網路與應用的跨領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