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有效率的政府,除辦公室e化外,地政單位漸次地重新整頓全國資料與系統、建立地方中央雙備援機制,同時籌備多項供民眾查詢的線上服務,並透過「電子閘門」的方式,交換其他機關需求文件。從每年不斷攀升的使用量來看,顯示這些服務確實能減少民眾外出辦理的時間,同時,也有效降低公機關在書信往返上的時程。
e化服務超人氣
電子化服務中,民眾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地政電傳資訊」與「電子地籍謄本」。其中地政電傳資訊在民國92年就有540萬使用人次,93年有960萬,直逼一千萬大關。地政電傳資訊是地政機關和中華電信及關貿網路合作,將較不具機密性的地政資料於網路上開放提供使用。現階段提供的資料包括地籍、地價、地籍圖,門牌對照基地作落、建物測量成果圖、土地使用分區查詢作業等,這項機制建立在使用者付費的基礎上,資料付費機制必須根據使用資料和資料來源確認地方政府訂立的付費標準。
另一超人氣線上地政服務就是電子地籍謄本的申請,使用人數從92年380萬、93年750萬、今年迄8月就已經突破1000萬使用人次。民眾在辦理金融業務時,常有使用地籍謄本的需求,代書、銀行、金融相關業務在業務的確認上,也常常需要查看人民的地籍資料,這項功能的提供,使得人民和機關只要透過線上服務,申請的需求很快就可以完成。過度方便往往帶來資料安全性的疑慮,針對這部分,地政司將地籍謄本的資訊分為兩級,第一級資料申請只限定本人、代理人或一般公務機關,顯示資料儲包含土地基本資料、土地所有人姓名、身分證字號、與其他個人資料,申請使用必須透過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確認為資料合法使用者。附帶一提,由於此項業務透過線上進行,即使繼承人欲查詢相關資料,顧慮無法在線上進行相關文件證明,繼承人只能臨櫃辦理。第二級資料則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因為他只顯示土地所有人及基本地籍資料。有部分人民對顯示所有人姓名侵害個人隱私有所疑慮,地政司作業科科長周文樹解釋,因為缺乏其他基本資料確認土地所有人身分,也有同名同姓的可能。由於台灣土地登記採澳洲托崙斯制度-土地權利一經登記,登記所有人將享有不可推翻權利,若地政機關登記有疏失,將須擔負損害賠償責任,對資料安全相當重視。另外,托崙斯強調地政公示主義,以保障人民私權,所以地政資料以公開為原則,因此在資訊公開及保障隱私權上須取得平衡。
要方便 更要安全
資料安全性最令人擔憂的其實不在提供網路資訊服務的資料庫,而是「電子閘門」。提供需求機關各種資料的查詢、查驗、申辦、資料交換等服務,彼此資料互通是建立在信任機制,如果資料通過合法管道使用於不良用途上,又該做何回應呢?為此,周文樹表示,地政司決定將牽涉個資法上的資料放在公共平台上,並另外設一道機制,資料使用人必須利用表格解釋資料使用目的和需要使用的資料項目,以使用單位名義對地政司提出申請,通過主管單位申請後,針對特地使用人鎖定IP,限定使用項目、時間等控制項目。等同於一道資料必須先經過「機關憑證」再經過「自然人憑證」雙重把關,即使列印資料,也會顯示資料使用人名。如果在重重管控機制下,仍有問題發生,除個人必須接受公務人員的懲處外,申請單位將無法再享有資料線上分享的便利,必須回到過去文件往返模式,不但時效性差,就機關名聲來說也將呈現負面影響。在這套機制運行前,周文樹表示仍有20多條資訊安全要求同仁在門禁、使用者管理、事件通報等多費一點心思。如機敏資料的建立與使用,需要加設資料存取控制、與主機連線時,應報請權責單位,列入管制,限定其運作範圍,並定期傳輸日記檔陳報主管核閱、除24小時網路服務資料庫,下班後,要求其他數據機更要求關閉,避免下班時間後系統遷入。
地政系統在有限的經費下,仍逐步達到研考會對資通安全要求;今年4月,列為A級行政系統-全國地政資料庫-在經過10個月的努力下,通過BS7799的驗證,雖然導入ISMS的初期,面對不少同仁反彈壓力,但在顧問輔導下,經過風險評鑑、文件控管、資安規範等條理式制度的洗鍊,作業系統不但更安全,地政作業效率更明顯提升。在全國地政事務所發出的5400份問卷裡,民眾對於電子地籍謄本的滿意度高達92%,這份數據對兢兢業業地公務人員來說,不僅止於對服務的滿意,更呈現民眾對e化安全有信心。民眾滿意的微笑永遠是鼓舞服務人員的最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