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5_Finance/
https://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seminar/2025_Finance/

新聞

駭客升級 Docker API 攻擊工具 恐建構大型殭屍網路

2025 / 09 / 18
編輯部
駭客升級 Docker API 攻擊工具 恐建構大型殭屍網路
資安研究人員發現,一名駭客正針對暴露在網路上的 Docker API 進行大規模攻擊,並已大幅升級其惡意工具功能,加入更具威脅性的能力,為建立複雜殭屍網路架構奠定基礎。

攻擊演進與新威脅

趨勢科技於今年六月首度發現並報告這起攻擊活動,當時研究人員觀察到攻擊者透過 Tor 網路隱藏身份,部署惡意腳本和加密貨幣挖礦程式。然而,資安業者 Akamai 最新研究顯示,攻擊者已顯著升級其武器庫,新版攻擊工具不僅持續部署挖礦程式,更釋放複雜的惡意載荷,能夠主動封鎖外部對已遭入侵 Docker API 的存取,有效阻斷其他競爭對手或資安人員的介入。

完整攻擊鏈分析

初始入侵階段
攻擊者首先大範圍掃描網路,尋找暴露在 2375 連接埠的 Docker API 弱點主機。一旦發現目標,便利用經過修改的 Alpine Linux 映像檔發送容器建立請求,這些映像檔內嵌 base64 編碼的惡意 shell 指令。

建立匿名通道
容器成功執行後,立即安裝 curl 和 tor 套件,在背景啟動 Tor 守護程序,並透過 SOCKS5 代理連接至 Amazon 的 checkip.amazonaws.com 服務驗證連線狀態。這種設計確保後續所有惡意活動都能透過 Tor 網路進行,大幅增加追蹤難度。

持久性植入與防護繞過
當 Tor 連線建立後,容器會從 Tor 隱藏服務下載第二階段腳本(docker-init.sh)。此腳本執行多項關鍵任務:將攻擊者公鑰植入主機的 SSH 授權金鑰檔案,建立持久性遠端存取管道;在主機上部署每分鐘執行的排程工作;利用 iptables、nftables、ufw 等防火牆工具封鎖外部對 2375 連接埠的存取,防止其他攻擊者或管理員干預。

工具部署與擴散準備
惡意程式同時安裝 masscan、zstd、libpcap 和 torsocks 等專業工具,為後續的網路掃描、攻擊擴散和偵測規避做準備。接著透過 Tor 網路下載經 Zstandard 壓縮的 Go 語言二進制檔案,解壓縮至 /tmp/system 並立即執行。

殭屍網路特徵與未來威脅

自主複製機制
這個 Go 二進制檔案充當惡意載入器,不僅釋放內嵌的第二階段攻擊模組,還具備分析主機 utmp 檔案以識別當前登入使用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該程式會主動掃描其他暴露的 Docker API,透過相同手法嘗試感染新目標,並在成功入侵後清除競爭對手的容器。這種自我複製機制正是殭屍網路代理程式的核心特徵。

潛在攻擊向量
Akamai 研究團隊發現,該惡意程式內含多項尚未啟動的攻擊模組,包括利用 Telnet(連接埠 23)預設路由器憑證進行攻擊,以及與 Chrome 遠端除錯介面(連接埠 9222)互動的功能。這表明攻擊者可能計劃大幅擴展攻擊面,未來可能發動憑證竊取、瀏覽器會話劫持、遠端檔案下載和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

研究人員強調,特定底層機制顯示這個變種極可能是大型殭屍網路的早期測試版本,完整版本的威脅程度可能遠超目前觀察到的規模。

AWS SES 濫用案例相關

此次揭露與雲端安全公司 Wiz 於今年 5 月詳述的 Amazon SES 濫用事件存在潛在關聯。在該事件中,攻擊者利用被竊取的 AWS 存取金鑰作為發動大規模釣魚攻擊的跳板。

攻擊手法分析
雖然這些 AWS 金鑰的確切取得方式仍不明朗,但駭客可能透過多種管道獲取:程式碼儲存庫中意外暴露的憑證、雲端資產錯誤配置,或從開發人員工作站使用竊密程式竊取。攻擊者利用被盜金鑰進入受害者的 AWS 環境,成功繞過 SES 內建安全限制,驗證新的寄件者身份,然後有系統地策劃並執行針對多個地區和產業組織的釣魚攻擊。

企業風險警示
Wiz 特別警告,若企業帳戶已設定 SES 服務,攻擊者可利用已驗證的網域名稱發送惡意郵件。這不僅嚴重損害品牌形象,還使釣魚攻擊看似來自受害組織本身,大幅提高攻擊成功率,進而被用於定向式釣魚攻擊、商業詐騙、資料竊取或假冒身分參與業務流程。

防護建議

面對這類不斷演進的複合式威脅,資安專家建議企業應立即檢視並強化 Docker API 安全設定,避免將管理介面暴露於公開網路;定期稽核雲端服務存取權限,確保 API 金鑰安全;建立完善的網路監控機制,及時發現異常連線和惡意活動;實施多層次防護策略,降低單點失效風險。

本文轉載自 BleepingComputer、TheHacker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