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2025 年數位防禦報告指出,
駭客大量利用竊取的身分憑證入侵企業網路,冒充員工或承包商進行資料竊取與勒索軟體攻擊。報告顯示,2025 年上半年身分攻擊事件激增 32%,其中超過 97% 的攻擊手法仍是傳統的密碼破解。
微軟企業副總裁 Amy Hogan-Burney 表示,儘管網路威脅日益複雜,絕大多數惡意登入嘗試仍採用大規模密碼猜測攻擊。駭客從憑證外洩事件中取得使用者帳號與密碼,再進行批次攻擊。
延伸閱讀:逾半數網路攻擊與敲詐及勒索軟體威脅有關
資訊竊取程式與社交工程成新興威脅
除了傳統密碼攻擊,駭客正採用更多元的手法竊取憑證。
資訊竊取程式的使用量大幅增加,這類惡意軟體能靜默收集大量憑證與敏感資訊,駭客取得後可自行使用或在地下論壇販售。報告特別提到過去一年最活躍的資訊竊取程式之一
Lumma Stealer,微軟也參與了針對它的打擊行動。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趨勢是
IT 詐騙的興起。駭客直接致電企業服務台要求重設密碼,這種社交工程手法近期因
Scattered Spider 組織發動的多起高調攻擊而受到關注,凸顯了社交工程在現代網路犯罪中的重要性。
報告追蹤了 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6 月的威脅趨勢,發現 IT 公司與各級政府機關是最常遭受攻擊的目標。駭客也廣泛利用多個重要漏洞,包括影響檔案分享工具 Cleo 的 CVE-2024-50623,以及 Fortinet、BeyondTrust 和 SimpleHelp 等知名工具的安全漏洞。
勒索軟體攻擊手法演變
微軟事件應變團隊指出,在可確認攻擊目的的案例中,19% 涉及勒索軟體。資安公司 Intel 471 的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 120 種勒索軟體變種攻擊了 71 個產業,超過半數受害者位於美國。
勒索軟體攻擊目標出現明顯轉移。在勒索軟體外洩網站公布的受害者中,近半數企業年營收不到 5000 萬美元。駭客日益倚重社交工程手法取得或重設憑證,尤其是
語音釣魚(Vishing)和技術支援詐騙。
研究人員表示,
今年多個威脅行為者發動了以服務台為主題的社交工程攻擊,透過 Teams 等通訊平台與目標溝通,並使用 Windows 內建的 Quick Assist 工具進行遠端存取。
勒索軟體即服務(Ransomware-as-a-Service)生態系統具有高度靈活性。微軟現在追蹤特定威脅行為者,而非單一勒索軟體家族,因為許多駭客會使用多種勒索軟體。例如,
網路犯罪組織 Octo Tempest 在一年內就使用了 Dragon Force、RansomHub 和 Qilin 等多種勒索軟體,顯示駭客能輕易在不同勒索軟體服務之間切換。
閱讀更多:勒索軟體「卡特爾聯盟」成形 朝日啤酒遭攻擊損失恐達 3.35 億美元
防毒軟體排除設定成為攻擊新途徑
駭客開始利用防毒軟體的排除設定來規避偵測。IT 或資安團隊通常會設定排除規則,避免防毒軟體浪費資源掃描可信任的檔案或目錄。
研究人員解釋,駭客會尋找設定過於寬鬆的排除規則,利用這些漏洞在人為操作的入侵過程中停用或繞過防禦機制。在今年觀察到的人為操作勒索軟體事件中,30% 的攻擊者利用排除設定繞過防毒防禦。
儘管威脅持續演變,好消息是勒索軟體攻擊達到加密階段的速度已經放緩。微軟的事件追蹤數據顯示,2024–2025 年的成長率僅為 7%,相較於 2023–2024 年的 102% 大幅下降。
微軟瓦解 Rhysida 勒索軟體攻擊行動
微軟在 10 月初成功瓦解了一波針對 Teams 使用者的
Rhysida 勒索軟體攻擊,撤銷了超過 200 個用於簽署惡意 Teams 安裝程式的憑證。
發動攻擊的
威脅組織 Vanilla Tempest 使用了多個仿冒 Microsoft Teams 的網域,例如 teams-install[.]top、teams-download[.]buzz 等,散布帶有 Oyster 後門程式(也稱為 Broomstick 或 CleanUpLoader)的假冒 MSTeamsSetup.exe 檔案。
微軟指出,Vanilla Tempest 是以金錢為動機的威脅組織,專門部署勒索軟體並竊取資料進行勒索。該組織自 2021 年 6 月開始活動,經常鎖定教育、醫療、IT 與製造業發動攻擊。在以 Vice Society 名義活動期間,曾使用多種勒索軟體,包括 Hello Kitty/Five Hands 和 Zeppelin。
防護建議
面對日益嚴峻的身分攻擊威脅,企業應採取以下防護措施:
- 部署多因素驗證(MFA)機制,降低密碼破解攻擊的成功率
- 定期檢視防毒軟體排除設定,避免過於寬鬆的規則
- 加強員工資安意識訓練,特別是識別社交工程攻擊
- 監控異常登入行為與服務台密碼重設請求
- 及時修補已知漏洞,特別是面向網際網路的系統
- 限制 Quick Assist 等遠端存取工具的使用權限
- 驗證軟體下載來源,避免從搜尋引擎廣告下載工具
本文轉載自 BleepingComputer、TheRecord。